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质量认证作为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全面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切实发挥质量认证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工夫,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实践,以伟大思想来统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一、深入领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切实彰显质量认证工作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擘画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统筹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明确了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全局工作的总框架、谋划事业的总坐标、推进工作的总抓手。
质量认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被称为质量管理“体检证”、市场经济“信用证”、国际贸易“通行证”。质量认证工作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按照“四个伟大”的统筹布局,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伟大实践中,努力践行质量认证人的初心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彰显应有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
(一)质量认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必须增强政治定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彰显政治担当。
我们党作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领导和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善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成果,运用先进执政理念和执政方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挺立时代潮头,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发展,开创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新世纪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新局面。
质量认证起源于工业革命时代,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全球化大市场对于加强质量管理、便利贸易发展的需要,是吸收了一系列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文化的先进管理工具,成为世界各国在市场监督、贸易管治、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各领域广泛采用的公共治理手段,被国际上公认为支撑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后,随着我们党将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质量认证作为国际先进管理制度被引入我国,迅速广泛应用于一二三产业并渗透到政府监管、社会管理等领域,在广大企事业单位乃至政府机关中掀起了“做认证、促管理、优服务”的热潮,不但帮助大批企业建立了现代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了管理水平,而且推动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助推了我国经济快速腾飞和综合国力全面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对质量认证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和政策举措,推动质量认证加快发展。特别是2001年我国“入世”时,为适应国际规则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决定成立国家认监委,构建了“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认证认可体系,标志着质量认证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我国已成为全球颁发证书和获证组织最多的认证大国,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质量认证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一系列与质量认证工作有关的重大决策部署。特别令人振奋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作出“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为质量认证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2018年1月,国务院专门印发《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国发[2018]3号),明确把质量认证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就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党中央、国务院还作出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改革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构建网络安全认证检测体系等一系列决策部署。2018年3月,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国家认监委职责划入市场监管总局并对外保留牌子,为质量认证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这一系列重大部署,都表明质量认证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质量认证工作必将在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担当更加光荣的使命,彰显更加积极有为的作用。
(二)质量认证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必须发挥制度优势,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中彰显历史担当。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围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质量认证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应用不断深入、作用不断提升。在保障质量安全、促进质量提升方面,对关系安全、健康、环保的产品严格实施强制性认证(CCC认证),在食品农产品、消费品、装备制造和服务业领域广泛开展自愿性产品、管理体系、服务认证,在各行业深入开展“百万企业质量管理升级行动”和“小微企业质量提升行动”,累计颁发强制性产品认证67万余张、自愿性产品认证证书43万余张、管理体系认证证书109万余张、服务认证证书2万多张,获证组织68万余家,帮助大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升了质量管理能力,促进了产品和服务提质升级。在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广泛开展节能、环保、低碳、有机等认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仅“十二五”期间就通过认证累计实现节能2.2亿吨标准煤、节水390亿吨、减排8.1亿吨二氧化碳,促进了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在便利对外贸易、扩大对外开放方面,对外签订14份多边互认协定和123份双边合作互认文件,与3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机制,加入国际电工委员会四大产品互认体系、全球食品安全倡议、全球良好农业规范组织,为我国企业及产品提供“一次认证,国际通行”的贸易便利化服务,互认范围覆盖全球经济总量90%以上经济体,每年惠及数千亿美元的对外贸易。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治理效能方面,帮助各行业主管部门采用认证手段转变管理方式,在铁路、交通、建设、公安、卫生健康等行业通过推行认证手段,减少行政审批和政府直接干预,发挥市场主体的活力,提高了行政效能和治理水平。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历程,质量认证为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服务质量、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为保障和改善民主、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为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日益显著的作用。
可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步”和“第二步”,质量认证都适逢其时,展现了积极作为。按照党的十九大确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征程上,质量认证担负更加光荣的使命,必须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努力做出更大作为。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方面,质量认证要发挥“保底线”“拉高线”的作用,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认证传递信任,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市场供需对接和结构提升,有效提高产品、服务供给质量,为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注入新动能。在加强市场监管、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质量认证要发挥支撑市场监管、优化市场环境的作用,提高市场主体素质、增强市场供给能力,提高市场监管效能、规范市场运行秩序,推动市场诚信建设、降低市场风险成本,引导市场国际共治、促进市场统一开放,全面优化市场准入环境、竞争环境、消费环境,营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质量认证要发挥贴近民生、服务社会的作用,提升在食品安全、教育、医疗等民生重点领域的供给投入,解决民生“痛点”问题。在改革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美丽中国方面,质量认证要发挥促进绿色发展、服务精准扶贫的作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绿色有机认证,走出认证帮扶绿色产业、扶贫产业的新路,为打赢大气污染防治、精准脱贫的攻坚战贡献力量。在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方面,质量认证要发挥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作用,大力推进军民共建北斗导航、智能装备等军民融合产业认证检测体系建设,促进军民共用标准、技术、产品、人员的融合发展。在推动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质量认证要发挥互信互利、合作共赢的作用,积极构建“一带一路”质量认证合作机制,推动构建质量认证全球大家庭,进一步提升国际贸易便利化和贸易依存程度。
(三)质量认证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在推进质量认证制度自我完善中彰显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质量认证在面临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同样面临许多挑战和风险,存在不少阻力和矛盾。在外部风险和挑战方面,还存在社会认知度不高,市场诚信环境和社会法治环境不完善,新技术、新业态特别是区块链等颠覆性创新对认证模式带来挑战等等;在自身矛盾和问题方面,还存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不够,认证总体供给质量不高、从业机构“小散弱”现象突出和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国际影响力不强、国际互认度不够充分,认证市场秩序不够规范、一些领域存在较为突出的“认证乱象”,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滞后、监管风险较高等等。这些问题,有些是制度设计层面的,有些是制度执行层面的;有些是体制机制固化形成的,有些则是利益格局固化形成的。与这些问题的斗争是长期斗争,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该斗争的就要斗争。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性,决疑识难、攻坚克难的智慧,在伟大斗争中经受洗礼,开创出新的发展局面。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思考新时代质量认证工作的战略定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八个明确”的基本内涵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从理论和实践、战略和战术层面,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系列重大问题,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又充满着时代气息。是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指引。开展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和前进方向。质量认证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各项工作,在学深、弄懂、做实上下工夫,深刻思考新时代质量认证工作的战略定位。
(一)必须始终坚持党对质量认证工作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质量认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突出体现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要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思想认识上得到统一和提高。在行动上,要紧密联系质量认证工作的实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特别是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市场监管和质量认证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市场监管和质量认证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在组织上,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把加强党的建设与业务建设、解决党建工作问题和业务工作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解决“两张皮”问题,使党的领导依托坚强的党组织贯彻体现在各项工作之中。在机制上,要健全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机制。当前,还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的部署,突出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质量认证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质量认证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工作考核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服务宗旨上,质量认证工作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根本目标,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质量认证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在重点工作上,要坚持以满足民生需求为导向,下大气力在人民群众离不开的食品农产品、工业消费品、生活服务等领域加大认证工作力度和监管服务成效,让老百姓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大力推行有机产品认证、高端品质认证,满足高品质生活需求,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对质量认证的获得感。在工作方式上,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切实加强社会监督,不断改进质量认证工作。
(三)必须遵循“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本质属性。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质量认证是市场不可或缺的信用工具。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独立第三方作出的符合性评定和公示性证明,在市场和社会各方之间建立和传递信任,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市场经济活动的便利开展。始终遵循并切实发挥“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本质属性,让市场充分释放“信用红利”,才能彰显质量认证的重要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强化质量认证的第三方属性。加快推动从业机构与政府部门全面脱钩和转企改制,使之真正成为独立承担主体责任、具有专业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减少行政干预,消除市场壁垒和行业垄断。要提升质量认证的社会公信力。坚持客观公正、诚实信用的价值取向,加强质量认证行业诚信建设,完善质量认证监管体系,健全认证法治环境,引导认证机构及其人员依法依规诚信从业,切实维护认证行业的公信力。
(四)必须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质量认证作为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国际化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质量认证所包含的共建共治、互信互利、互联互通等理念,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制定合格评定国际标准、建立国际互认体系、推动市场监管国际共治,为便利国际贸易交往、深化各国合作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要坚持共商为先。积极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加强合格评定政策、标准、规则的沟通交流,形成协调一致的共识。要坚持共建为要。积极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共同建立合作互认机制,不断拓展多双边互认领域,为推进“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筑牢质量认证合作机制。要坚持共享为本。积极与相关国家和地区落实合作互认成果,提升国内各方参与度和产业结合度,让质量认证合作互认成果惠及更多国家、更多企业、更多消费者。
(五)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破除体制机制束缚和利益固化藩篱,不断完善质量认证制度体系,使质量认证不断适应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好市场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厘清政府部门和认证机构、获证组织、利益相关方等市场主体的权、责、利边界,巩固深化“放管服”改革成果,不断激发市场活力。要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发展的关系。坚持稳中求进,既要积极主动改革,又要保持质量认证制度的稳步推进,确保认证行业及社会各方对改革有合理预期和承受能力,促进质量认证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要正确处理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关系。既要找准现实存在的矛盾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改革举措,又要明确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
总之,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位,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质量认证工作的统领地位和实践意义,深刻把握新时代质量认证工作的战略定位,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政治定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中谋划和推进质量认证工作。
三、围绕全面提升质量认证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大力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质量认证工作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把准新时代质量认证工作的战略定位,关键在于落实、在于执行力。我们要把握质量认证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秉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国际化的制度特点、专业化的发展要求、集约化的发展路径、规范化的监管理念”,扎实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提高质量认证制度科学化水平和执行力,以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更大力度推动质量认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具体而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重点推进。
(一)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质量认证制度体系。
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全面深化质量认证领域改革,更好地彰显质量认证制度“传递信任,服务发展”本质属性,进一步激发认证市场活力。着力完善认证机构资质审批制度,根据风险等级实行优化准入服务、告知承诺相结合的分类管理,全面取消对外资认证机构的特别管理措施,全面落实国民待遇;着力深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改革,按照必要性和最小化原则,建立认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认证程序,引入“自我声明”方式,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提质升级;着力完善自愿性认证制度,大力推行高端品质认证,优化升级管理体系认证、服务认证制度,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促进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清理涉及认证的行政许可和行业评价制度,整合规范现有认证事项,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深化改革,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质量认证制度体系,使之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二)切实满足国计民生实际需求,不断提升质量认证惠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以市场需求、产业需求、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国计民生领域为重点,提升质量认证供给水平,使质量认证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需要。聚焦国家安全、人身健康安全、生态安全,发挥强制性认证“保底线”作用,加快构建网络安全认证检测体系,织牢织密“安全网”;聚焦产业和消费升级,发挥质量认证优化供给、指导消费的作用,扩大质量认证覆盖范围,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放心、用得放心,加大高端品质认证推行力度,引导市场增加优质供给;聚焦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在食品农产品、消费品及其包装、运输工具、能源装备、生态环境设施等方面的认证工作力度,积极推行绿色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培育促进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发展。
(三)大力加强认证市场监管,坚决维护质量认证公信力。
着力深化市场监管改革成果,发挥统一的市场综合监管体制的优势,创新监管理念和监管模式,切实加大认证市场监管力度。加快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根据风险等级对认证活动实行分类监管,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透明度。建立风险预警、质量追溯和失信惩戒机制,针对失信机构及人员实施退出、禁入等失信惩戒措施,落实“谁出证,谁负责;谁签字,谁担责”,压实认证市场主体责任。严厉打击非法从事认证活动和伪造、冒用、买卖认证证书或标志等行为,切实规范认证市场秩序。
(四)积极深化国际合作互认,持续提升我国质量认证的国际影响。
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面深化认证领域多双边国际合作,推动多双边互认成果持续增长并惠及更多企业,实现“一次认证,全球通行”,为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提供便利化安排。加快构建“一带一路”、自贸区框架下质量认证合作机制,鼓励国内认证机构拓展国际业务,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和主动引领合格评定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在合格评定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加积极有为的作用,推动构建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均衡、更加普惠的国际合格评定体系,为构建质量认证全球大家庭提供“中国方案”,提升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
(五)扎实推进政治建设,不断增强质量认证队伍素质。
紧密联系质量认证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实际,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落实从严治党。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健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抓好组织制度建设,加强质量认证行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具有行业特色的支部建设法,细耕支部党建“责任田”;抓好作风纪律建设,管好质量认证行风,织密党风廉政“防护网”。抓好主题教育检视整改,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完成好整改落实“任务单”;抓好专业能力建设,加快建立水平评价类的认证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提升认证从业人员队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抓好监管能力建设,全面开展认证监管执法培训,提升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特别是基层一级的认证监管执法能力。通过全面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质量认证队伍。